杜甫五古《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》读记
(小河西)
这首诗作于大历五年(770)夏,时杜甫客衡州。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9:“衡州,衡阳。……管县六:衡阳、攸、茶陵,耒(lěi)阳,常宁,衡山。……衡山县,……衡山,南岳也。”文宣王庙:孔庙。《新唐书-礼乐志》:“咸亨元年,诏州县皆营孔子庙。”“(开元)二十七年,诏夫子既称先圣,可谥曰文宣王。”陆宰:衡山陆县令,名不详。
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(杜甫)
旄头彗紫微,无复俎豆事。金甲相排荡,青衿一憔悴。
呜呼已十年,儒服弊于地。征夫不遑息,学者沦素志。
旄头:昴(mǎo)星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汉书-天文志》:“昴曰旄头,胡星也,为白衣会。”《晋书-天文志》:“昴七星,天之耳目也。主西方,主狱事。又为旄头,胡星也。……大而数尽动若跳跃者,胡兵大起。”《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》(李白):“所冀旄头灭,功成追鲁连。”
彗:扫,拂。《东都赋》(汉-班固):“戈铤彗云。”
紫微:《晋书-天文志》:“紫宫垣十五星,其西番七,东番八,在北斗北。一曰紫微,大帝之坐也,天子之常居也。”《咏怀》(杜甫):“万姓悲赤子,两宫弃紫微。”
俎豆:俎和豆;泛指各种礼器;借指祭祀。《东都赋》(汉-班固):“献酬交错,俎豆莘莘。下舞上歌,蹈德咏仁。”《论语-卫灵公》:“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,军旅之事未之学也。”
金甲:金饰铠甲;借指兵事。《悲愤》(汉-蔡琰):“卓众来东下,金甲耀日光。”《胡无人》(李白):“天兵照雪下玉关,虏箭如沙射金甲。”
排荡:激荡;冲激。《八哀诗-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》(杜甫):“衰俗凛生风,排荡秋旻(mín)霁。”
青衿:青色交领的深衣;学子。(衿:汉服的交领。)《子衿》(诗经):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”毛传:“青衿,青领也。学子之所服。”《新唐书-礼乐志九》:“其日,銮驾将至,先置之官就门外位,学生俱青衿服,入就位。”
弊:通“敝”。破旧,破损。
遑息:空闲休息。《殷其雷》(诗经):“殷其雷,在南山之侧。何斯违斯,莫敢遑息。”《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》(唐-高适):“四牡未遑息,三山安在哉。”
大意:自从旄头扫除紫微,再也没有礼仪之事。兵甲不断相互冲击,学子从此一起憔悴。呜呼战乱十年有余,儒者衣服破损于地。出征士兵没有片刻休闲,读书人个个丧失平素之志。
我行洞庭野,歘得文翁肆。侁侁胄子行,若舞风雩至。
周室宜中兴,孔门未应弃。是以资雅才,涣然立新意。
衡山虽小邑,首唱恢大义。因见县尹心,根源旧宫閟。
文翁:汉蜀郡太守。详见《汉书-文翁传》。《华阳国志-蜀志》:“孝文帝末年,以庐江文翁为蜀守。……翁乃立学。选吏子弟就学……学徒鳞萃。蜀学比与齐鲁。”“始文翁立文学精舍、讲堂。作石室。”《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》(杜甫):“但见文翁能化俗,焉知李广不封侯。”
侁侁(shēn):众多貌。《皇太子释奠颂》(晋-傅咸):“济济儒生,侁侁胄子。”
胄子:国子学生员。《释奠颂》(晋-潘尼):“莘莘胄子,祁祁学生。”《隋书-高祖纪下》:“国学胄子,垂将千数,州县诸生,咸亦不少。”《折槛行》(杜甫):“青衿胄子困泥涂,白马将军若雷电。”
风雩(yú):《论语-先进》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(舞雩台,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,是一座高大的土台,为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,也是孔子及其弟子经常游憩之所。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。)
是以:因此;所以。《老子》第2章:“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”
焕然:光明貌;光彩貌;明显貌。《大人赋》(汉-司马相如):“焕然雾除,霍然云消。”《谏愍怀太子书》(晋-江统):“殿下之美,焕然光明。”《三国志-蜀志-夏侯尚传》:“行有大小,比有高下,则所任之流,亦焕然明别矣。”
宫閟:閟宫。(押韵倒装。)《閟宫》(诗经):“閟宫有侐,实实枚枚。赫赫姜嫄,其德不回。”传:“閟,闭也。先妣姜源之庙,在周常闭而无事。”笺:“閟,神也。姜源神所依,故庙曰神宫。”
大意:俺行走在洞庭之野,忽然好像来到文翁讲堂。众多的学子走来走去,像从舞雩台上乘风而至。大唐应像周室一样中兴,孔门儒学不应放弃。因此应资助高雅之士,光光彩彩办出新意。衡山虽是个小地方,却首先倡导恢复大义。由此可明白陆县令之心,要知道这儿原来学堂一直关闭。
讲堂非曩构,大屋加涂塈。下可容百人,墙隅亦深邃。
何必三千徒,始压戎马气。林木在庭户,密干叠苍翠。
有井朱夏时,辘轳冻阶戺。耳闻读书声,杀伐灾仿佛。
曩:《上水遣怀》(杜甫):“穷迫挫曩怀,常如中风走。”
涂塈(jì):涂饰修缮。《书-梓材》:“若作室家,既勤垣墉,惟其涂塈茨。”蔡沉集传:“涂塈,泥饰也。”
三千徒:《史记-孔子世家》卷47:“孔子以诗书礼乐教,弟子盖三千焉,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。”《又示宗武》(杜甫):“十五男儿志,三千弟子行。”
阶戺(shì):台阶两旁所砌斜石;堂前。《书-顾命》:“四人綦弁,执戈上刃,夹两阶戺。”孔传:“堂廉曰戺,士所立处。”《鼎铭》(梁-周舍):“范金铸器,戒镇阶戺。”
杀伐仿佛:《孔子家语-辨乐》卷8:“子路鼓琴,孔子闻之,谓冉有曰:'甚矣由之不才也!夫先王之制音也,奏中声以为节,流人于南,不归于北。夫南者生育之乡,北者杀伐之域。故君子之音,温柔居中,以养生育之气。……小人之音则不然,亢丽微末,以象杀伐之气。”
大意:讲堂不是以前的建构,只是大屋加以涂饰。下边可容纳上百人,墙角也很深邃。哪里需要三千弟子?这已压得住战乱之气。院子里有许多树木,密植的树干层叠的苍翠。院子里还有一口井,夏天用辘轳取水降温庭院。听着学子们的读书声,杀伐之声还仿佛在耳边回荡。
故国延归望,衰颜减愁思。南纪改波澜,西河共风味。
采诗倦跋涉,载笔尚可记。高歌激宇宙,凡百慎失坠。
西河风味:《史记-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孔子既没,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。”《南史-何尚之传》卷30:“立宅南郭外,立学聚生徒。东海徐秀,……并慕道来游,谓之南学。王球常云:'尚之西河之风不坠。’”孔子弟子卜商,字子夏,曾于西河教授。南朝宋王球因称办学为西河之风。后因以“西河之风”喻指办学风尚。
采诗:《汉书-艺文志》:“古有采诗之官,王者所以观风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”《汉书-食货志上》:“孟春之月,群居者将散,行人振木铎徇于路,以采诗,献之大师,比其音律,以闻于天子。”《四子讲德论》(汉-王褒):“采诗以显至德,歌咏以董其文。”
载笔:携带纸笔以录王事;指史官。《礼记-曲礼上》:“史载笔,士载言。”孔颖达疏:“史,谓国史,书录王事者。王若举动,史必书之;王若行往,则史载书具而从之也。”《新唐书-褚遂良传》:“对曰:'守道不如守官,臣职载笔,君举必书。’”
凡百:一切;诸君。《雨无正》(诗经):“凡百君子,各敬尔身。”郑玄笺:“凡百君子,谓众在位者。”《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》(汉-应玚):“凡百敬尔位,以副饥渴怀。”
失坠:坠失。失去;废驰。《国语-周语上》:“庶人、工、商各守其业,以共其上,犹恐其有坠失也,故为车服、旗章以旌之。”《梦李白二首》(杜甫):“江湖多风波,舟楫恐失坠。”
大意:可以推迟归望故乡,可以减退老衰愁思。南国风云或许由此更改,这儿还有子夏西河教授的风味。采诗之官或已厌倦跋涉,史官还是应欲以载记。嘹亮的歌声再空中激荡,诸君务必谨慎切勿半途而废。
诗意串述:这首诗共40句。首8句写背景。自从旄头扫除紫微(安史之乱爆发),再也没有礼仪之事。兵甲不断相互冲击,学子从此一一憔悴。呜呼战乱十年有余,儒者衣服破损于地。出征将士没片刻休闲,读书人个个丧失平素之志。接着12句赞陆宰办学。前四写见到学校。行走在洞庭之野,忽然来到文翁讲堂。众多学子在行走,像从舞雩台上乘风而至。中四句写办学意义。大唐应像周室中兴,孔门儒学不应放弃。因此应资助高雅之士,光明正大办出新意。后四写衡山办学。衡山虽是小邑,却首先倡导恢复大义。由此可明白陆县令之心,要知道这儿本来学堂一直关闭。“讲堂”12句写衡山学堂。前六写学堂建构。讲堂不是老建筑,只是大屋加以涂饰。下边能容纳百人,墙角也很深邃。哪儿需要三千弟子?这已压得住战乱之气。下六写学堂幽景。院子里有许多树木,密植的树干层叠苍翠。院子里还有一口井,夏天用辘轳取水降温庭院。听着学子们读书声,杀伐之声仿佛回荡耳边。末8句写感想。一、可以推迟归望故乡,可以减退老衰愁思。二、南国风云或许由此更改,这儿有子夏西河教授风味。三、采诗之官或已厌倦跋涉,史官还是应该记载。末二句写希望。嘹亮的歌声在天空回荡,诸君务必谨慎切勿半途而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